公叔痤身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举荐公孙鞅(后来的商鞅)为相国。
公元前361年,公叔痤病重,魏惠王亲自前去探望并问及身后之事。公叔痤说:“我的中庶子公孙鞅”,虽然年轻,但很有才干,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。
从表面上看,公叔痤似乎是个爱才、惜才的人。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1、如果真的爱才,不愿埋没人才。为何等到临死才推荐公孙鞅?上文说过,公孙鞅虽然年轻,但很有才干。从这句话可以看出,公叔痤早就知道公孙鞅是个人才,既然是人才不是越早用越好吗?
2、公叔痤若是想举荐公孙鞅,像打仗或其他重要事务也可以交给他来做,增加一点曝光机会。也不会仅仅只做一个中庶子(相当于领导身边的秘书)。
3、公叔痤也有过前科,吴起就是被他排挤出去的。既然这样,他是真心想举荐公孙鞅吗?
OK,根据上面的问题,我们可以看出,公叔痤没必要等到快死的时候才推举公孙鞅。前期完全有机会,而且他早就知道公孙鞅是个人才。
为什么之前不用,等到快死了才用呢?
1、害怕被取代。公叔痤知道公孙鞅能力在他之上,如果重用他,难免有一天会爬到自己头上。吴起就是个例子,之前因害怕吴起取代他的位置,便设计将吴起驱逐出魏国。
2、留下爱才的美名。反正自己快死了,也不怕被取代,在这个时候把公孙鞅推举给魏王,不管他是用还是不用,这个爱才之名自己是收定了。
至此,结论就出来了,公叔痤怕自己的相位不保,因而不用公孙鞅。后面举荐公孙鞅,其实也是不想自己落个嫉贤妒能的骂名。
阳包阴是指股价下跌一段时间后,突然出现一根中阳线或大阳线将前日的阴线全部吞没的K线组合。投资者通常把这个组合看作股价企稳上涨的信号。
我来帮TA回答